【30周年征文】奋力前行,永不停歇——孟晓

2020-11-06

时光荏苒,来中心已十二载。


       还记得2008年研究生还没毕业,来中心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市交管局的122接处警选型项目,每天加班至24点,测试时选型电话此起彼伏、天天敲宿管大妈的门是我印象最深的记忆,钱剑锋敬业的工作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接着就是奥运会票务系统测试,2008年正是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际,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临危受命,保障奥组委票务系统的运行稳定和承压能力。我作为新人小兵,有幸参与了功能测试工作,曹晓芳、黄晓培、周润松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软件测试的目的在于发现错误


      随后几年,我接触了很多测试项目,尤其是性能测试做了很多。性能测试典型的特点就是黑白颠倒(我是指黑夜、白天),记忆犹新的是农科院被拆成毛坯的楼层机房在黑夜中亮灯矗立,以及走出中央电视塔塔底时的清冽空气和漆黑天空。在此期间,我还做了信号机NTCIP标准符合性测试。信号机NTCIP测试从周润松初始,到唐磊、钱剑锋,再接力到我。其中虽有孤独,但走到现在也倍感骄傲。通过信号机测试,我逐步从接手测试转向业务孵化,依托NTCIP标准测试开拓了20999标准测试,再到导则测试、平台测试等,业务量实现了大跃进的发展,工作也得到了后来人的延续。


广东电网的CNAS实验室咨询项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咨询项目,我从仅仅执行测试项目到真正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知道了何为作业指导书、何为能力验证和测量审核、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方法和工具要确认等等,学会从体系运行的视角去回顾每一次的测试实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012年底,在黄江平主任的安排下,我跟随何伟起主任到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开会,开始接触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自此,和医疗行业结缘。业务孵化过程的艰辛不可言表,测评方案、测试规范、指标体系、培训材料等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名称从标准符合性测试到标准化测试再到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七易七改,从区域方案和医院方案合并再分开再合并再分开,每一次更改所有的记录表单模板随之调整。无数次的技术探讨从不可能到可能,我全程见证了互联互通测评从无到有,从孵化到落地,从试点艰难推进到医院主动参与热情高涨的过程。非常感谢黄江平主任,在我一次次地对这项业务前景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坚定的支持和信心,也同我一起不分昼夜地探讨评级方案如何评分合适等各种细节。


最艰难地应属2015年左右讨论测评收费。研究报告写了又写、汇报一次接一次,但收费一直迟迟不能落地。这其中有因地制宜地各种顾虑和考量,也有医疗行业对第三方检测机构认知和接受度的各种磨合。记得在一次会议上,各地卫健委就收费问题进行激烈讨论,言辞犀利,大谈困难,卫健委领导最后陈词暂不收费,我大着肚子在凌晨4点夜不能寐,一圈圈地在酒店房间里转,虽自知不应如此但深陷执念。


所幸,一切过往,皆成序章。作为一名工程师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任务,是责任和坚守让我走到了现在。一路回首,才明白那是一份机会和担当。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三十岁生日之际,借机感谢中心给予了我发展的平台,正是中心领导们的信任,才能让我在中心考核为本的环境中,仍给予机会用5年时间去孵化一项业务;感谢黄江平主任这么多年对我的指导和教诲,很庆幸能和这样的领导一路同行;感谢我的团队,让我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不再孤单;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在家庭上的包容和奉献,才能让我在工作上心无旁骛,不停奔跑。现在的我不再仅做测试实施,更多的重心放在部门管理和行业开拓上,更多的挑战仍在继续,我将继续践行“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不忘测试初心,牢记责任使命,奋力前行,永不停歇。




孟晓

标准符合性测试部 总经理

20086


334938160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