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2020年成为人类记忆上必将挥之不去的一年。2020年是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成立三十周年,是中心全体员工值得欢庆的一年,也是我获得“程序员”证书的三十周年。30年对于一个机构、一个专业人员成长演化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标志意义,并用“三十而立”来褒奖所取得成就。
回想30多年自己职业成长演化历程,冥冥之中,我跟软件评测结下不解之缘。出于好奇心,我从1985年开始,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应该是属于国内最早接触苹果II、IBM个人计算机(PC)、长城0520个人计算机、麦金塔(大苹果个计算机)的一批人,用FoxBASE管理单位人员档案、编写程序打印人员花名册、用最早中文字表软件(即CCED)排版文章、苦学五笔字型输入法、从四通打印机到金山WPS处理文件,有幸亲眼目睹了中关村的简易房变成高楼大厦,感受着中国软件产业的早期发展过程。
从1994年起,我第一次接触到软件评测的工作。为了确保微软视窗95中文版(Windows 95)能够顺利进入中国,我被安排承担对视窗95中文版进行中文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对于还是菜鸟的我,首先想到就是向国内首个软件评测机构(即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前辈们虚心请教如何搭建测试环境、设计测试脚本、逐项执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编写检测报告等。随着工作深入,我逐步体会到软件测试和评测就是努力在软件中抓虫(即找Bug,或者发现软件缺陷),从而确保软件正常运行和可靠地使用。软件测试人员、评测人员是软件质量的守护者。作为测试人员、评测人员,我们能够拿到还未上市的各类最新版本软件(如视窗95、OS/2、Lotus Notes/Domino测试版本等)。为了能够抓到“虫子”,需要展开一场脑洞大开的游戏,设计各种各类不同脚本,有时可能是变态想法,不断地重复着向各种送测软件发起轮番的挑战,如同唐吉诃德向风车发起冲击。每当抓到一只“虫子”时,就为自己暗自喝彩,又减少了软件出错几率。为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兼顾提高英文翻译能力,1994年11月23日在《计算机世界》评测专版有幸刊发了我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八大要素》编译文章。随后,我在相关领导和各位同事大力支持下,参与了信息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组建,按照17025的要求,建立内部管理体系、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充实人员队伍、提升人员素质等,逐步从一只菜鸟,成长演化为一只引头雁。
30年后,我幸运地加入到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这个大集体,成为其中一员。我为中心“专业就是实力”的口号所鼓舞。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沉下心来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多向领导请示,多向身边的同志虚心请教和学习,尽快掌握情况,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真知、笃行、求效”勇于担当做表率,把各项任务要求和自身尽职履责结合起来,聚焦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通过一项工作,解决一个问题,打开一片局面,带动一番事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步。提质增效,关键要提高标准,从做好谋划、抓好落实、强化监督、持续改进等四个环节持续迭代循环。先做,做成,做好,再完善提高。善于思考、充分研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认真分析竞争环境,在基础理论研究、评测能力、团队建设、提质增效等方面下功夫,强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内部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向客户提供信息化建设、数字经济转型、数据治理、DCMM、数据政府等重点领域从咨询、评测、培训、绩效评价、认证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服务方案,努力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打造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生态体系国内权威、国际知名的公正第三方综合服务品牌。特别是紧密围绕数据治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模型建设、数据质量提升等热点问题,全面分析国内外情况,整合中心内部资源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挥业内专家学者的作用,不断拓展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十多年职业成长演进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数字技术强势崛起,大量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三十而立正当时,砥砺前行再扬鞭。衷心祝愿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基业长青。
吴志刚
中国评测 副主任
2019年5月入职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