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化工程落地,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选取了智慧水务领域,联合深圳市华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了《中国智慧水务指导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研究编制工作。
为深化对智慧水务内涵的理解、增强标准化的适用性、科学性,《规范》编制小组邀请了陈俊亮、王浩、宁家骏等智慧城市及水务领域方面的院士、专家进行访谈交流,各位专家对开展《规范》编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及实践经验,对智慧水务内涵及规范编制提出了以下意见与建议:

开展智慧水务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对于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规范编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应分阶段、分重点推进智慧水务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规范编制工作最好分块做,编制大而全的规范难度是很大的。例如,在城市水务管理,防汛抗旱和水源管理、生产管理、供水管理等维度不太一致,关联度强,与其他环节数据采集的差异性也较大,因此,规范编制第一阶段重点可以放在水源管理、生产管理、供水管理等环节,防汛抗旱的内容可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2. 智慧水务规范编制要站在政府的角度出发,确定目标,选取关键环节,层层深入细化,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例如,若以节水效率为目标,首先要制定节水规划,明确采取哪些手段,推进节水工作;进而一步步延伸到管网控制,那么,第一层管网节水效率要达到多少,第二层第三层节水效率要做到多少,层层细化。

智慧水务建设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方向路子都很正确。在标准编制方面,赛迪走在了政府的前头,对智慧水务有以下几方面的想法:
1. 整体上,目前全国水务信息化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水主要分为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对于自然水循环的监测,水利部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覆盖已经较为完善了,但是,对社会水循环的监测效果很不理想,水资源漏损率很高。
2.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我国目前的年用水总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其中62%为农业用水,38%是居民用户和企业用水。从水厂进水、出水、再到各层级管网输水中,存在水资源漏失等问题。全国各城市中漏失严重的城市到30%,只有少数城市做的比较好,但漏失率也在13%左右,一般城市都在18%~20%。

目前,赛迪对智慧水务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对国家水资源监控管理的定位也比较准确,对智慧水务规范编制工作有以下几个建议:
1. 视角方面,建议在智慧城市边界下研究智慧水务。前期研究可以在大水务的边界下研究,但是落到标准规范上,最好是在城市边界下进行,这样编制的标准规范可用性、可操作性比较好。
2. 智慧水务的整体架构应体现普适性,但在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等方面要根据不同城市管理模式,分类指导。整个智慧水务的整体架构是要体现普适性,适用于大部分城市。但是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上,要结合不同城市的水务管理现状,体现差异性。
3. 智慧水务需求分析研究要聚焦于城市水务管理部门或者水务企业。城市智慧水务标准规范推广的直接对象是城市政府的水务主管部门或者供水公司,因此,在规范编制中,一定要以他们为主,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智慧水务怎么建设,怎么实施。
另外,宁家骏老师还指出在标准规范的后期推广中,可以通过成立智慧水务产业联盟的方式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