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测试验证与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介绍
智能制造测试验证与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建设,以促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融合创新、推进智能制造数据融通和集成应用、健全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为核心使命,旨在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测试验证与评估评价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研究、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面向复杂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测试验证技术研究
面向复杂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测试验证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测试验证方法,涵盖了从单个组件到整个系统的各个层面的测试与验证活动,目的是确保智能制造系统在其预期的运行环境中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并且具备所需的功能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其他关键性能指标。智能制造系统测试验证技术是确保系统功能正确性、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从设计阶段到最终部署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测试活动,旨在发现并修正潜在的问题,从而避免在实际运行中出现故障或事故。
2、智能工厂共性技术应用场景研究
智能工厂共性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这些技术在不同制造环节的应用及其价值,帮助理解技术潜力,并促进制造业升级。通过分析具体应用场景,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同时发现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指导技术进步。研究还关注应用中的挑战,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升级。
3、智能工厂评估评价研究
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智能工厂通过集成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智能工厂评估评价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了解其在智能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还能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制造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提升。
三、实验室人员和工作进展
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40余人,其中研究员2名、高级工程师8名,工程师21名,80%以上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张相木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17位学术界和工业界智能制造领域资深专家组成。
成立至今,实验室已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近60项,获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5项,实验室成员发表各类专著和技术论文40余篇,并参与1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工作,累计为重庆、江苏、广东等地760余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智改数转诊断评价服务,服务2万余企业完成了智能制造能力线上自测。

四、实验室规划
后续,实验室将围绕三大研究方向,进一步形成面向制造业企业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智能制造系统测试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深入开展智能制造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参与测试标准制定,共同推进智能工厂共性技术的研发。
二是推进智能工厂共性技术应用场景研究与推广。选取典型行业开展智能工厂共性技术应用案例研究,推进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实施,总结案例经验,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和解决方案;积极推广智能工厂共性技术应用场景研究成果在行业内的应用和普及。
三是构建智能工厂评估评价体系。打造智能工厂评估评价服务品牌,跟踪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评估指标体系和服务内容,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评估方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是深化智能制造生态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智能工厂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企业合作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智能工厂共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智能工厂共性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了解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