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软件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是工信部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于2015年正式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实验室围绕国家“数字中国、网络强国”重大战略,服务国家基础软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基础软件创新发展。致力于开展国家基础软件相关产业政策研究、突破基础软件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关键技术、创新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
实验室重点围绕基础软件领域,开展基础软件测评技术、基础软件产业创新发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三个方向的研究。
1.进行基础软件产品质量和软件供应链的测试技术研究
2.开展基础软件重点产业链发展机制、基础软件产品发展路径、开源软件生态发展等方面研究。
3.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提供公共服务。
二、实验室工作开展情况
1.基础软件测评技术研究
面向基础软硬件质量保障开展技术研究,牵头或参与40多项相关国标、行标、团标的制定,同时积极促进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国基础软件从“可用”迈向“好用”提供扎实基础。
2.基础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实验室跟踪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厘清基础软件发展的脉络,为主管部门提供建议,为实验室的技术方向提供参考。
3.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研究
通过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基础软硬件资源,覆盖研发、迁移、实训、评估需要的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及工具,提供从产品适配、测试认证到应用优化、行业推广全链条服务。
三、实验室团队和取得成绩
目前实验室核心人员5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42人,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22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中国工程院廖湘科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12位学术界和工业界资深专家组成。
1.学术研究成果
基础软硬件质量测试技术:形成的成果“国产计算机系统质量测评技术及标准体系”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型质量测试技术研究:形成我国首个商用HTAP数据集测试基准,学术成果被国际数据库顶级会议VLDB接收。
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近五年4篇SCI,6篇EI。
2.多项标准编制
牵头制订了我国首个安全可控评价系列国标,参与完成了我国首个软件供应链国标。参与完成了9项安全可靠产品系列标准,目前正在牵头编制我国首个图计算领域国标,已牵头或参与完成40多项标准的编制工作。
3.广泛交流合作
依托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数据库、云计算、软件供应链、行业信创多个工作推进组。与能源、金融、电信等领域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操作系统、数据库、信创课程体系研究、迁移工具研发开放课题,课题经费超百万元,支持41所高等学校和11家基础软硬件企业研发实操课程。
4.完善对外服务
服务产品主要包括:信创产品测试认证、信创适配测试认证、开源治理咨询、供应链安全评做成认证等。召开了能源、金融、医疗、教育行业应用研讨会,以及年度“鼎信杯信创大赛与发展论坛”,每次规模达500人以上。
四、未来工作重点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围绕国家自主可控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基础软件测评关键技术,持续全面开展基础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打造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基础软件自主可控能力,构建安全高效的软件供应链体系,最终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协同-生态繁荣”的良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