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可靠测评共性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作为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于2015年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经过10年发展,实验室坚持政策引领,夯实研究基础并不断创新突破,明确实验室最新定位,立足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针对“卡脖子”问题,以推动工业操作系统转型升级为核心工作,以保障重点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为目标,加快培育新一代工业操作系统产品,打造转型升级的“工业大脑”,推动典型工业行业的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重点面向石油、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结合当前工业操作系统在开放自动化技术、新一代工业通信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演进趋势,以工业操作系统质量测评共性技术和安全可靠测评共性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着力构建转型升级的工业操作系统安全可靠性测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加快工业操作系统转型升级步伐,为打好工业操作系统国产化攻坚战保驾护航。
在工业操作系统质量测评技术方面,主要开展PLC测评共性技术、SCADA产品测评共性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技术、工业协议测试技术等研究工作。在工业操作系统安全可靠测评技术方面,主要开展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供应链安全、可靠性安全等研究工作。自2015年以来,实验室积极开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可靠测评共性技术创新研究相关工作,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搭建试验验证平台、软科学研究、公共服务、培育生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
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方面。牵头或主要参与承担的国家/地方/行业重大科研任务10余项,围绕两个重点方向总科研经费约5000余万元,逐步建立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可靠测试验证技术评价体系,积累了工业控制系统产品及示范应用系统的测评规范、测评工具、测评环境、测评缺陷库、测评案例库等一系列成果。
在搭建试验验证平台方面。面向电力电网、装备制造、石油石化、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研究工业操作系统功能性能与安全可靠测评共性技术,建设工业控制设备、协议、网络、系统等研究平台,为工业操作系统产品开发调试、测试验证、故障定位、风险分析、渗透测试、运行维护以及标准验证提供完善、高效的仿真测试验证环境。
在软科学研究方面。编制专报信息8项,论文40余篇,专著3本;发布国家/行业/团体标准20余项、规范指南30余份;获得专利授权17项,软件著作权26项;绘制工业操作系统产业图谱,面向新型工控系统开展架构研究、测试理论研究、测试规范研究、人工智能赋能工控行业等前瞻技术研究工作。
在公共服务方面。围绕工业操作系统硬件、软件、协议、网络、系统五大类要素,建立了工业芯片、嵌入式软件、工业协议、工业控制单元(PLC、DCS、SCADA、SIS)、组态软件等方向的质量与安全测评能力,开展油气管道自研工业操作系统(SCADA)全流程伴随式的研发测试、工业试验以及上线推广,开展国产首艘大型客运邮轮船舶工业软件实船测试,开展中航油全国50个试点油库、国家管网集团120余个工业现场的工控安全测评等重点行业国产化替代工程测试验证工作,为推动我国工业操作系统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在培育生态方面。一是依托实验室,连续4年举办工控大会,累计10余个省市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代表、600家供需两侧头部企业代表、超1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会;2024年工控中国大会,累计200余名专业嘉宾、18家央企代表、600 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到场人数200人、在线直播总人数突破100万,已成为中国工业控制系统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产业盛会。二是组织和参与面向新型工业化的新型工控技术学术会议,与钢铁、石化、电力等典型行业的供需两侧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共同探索新型技术赋能工控系统的攻关路径。三是成立工业操作系统创新联合体,联合重点行业用户企业、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单位,计划围绕石化、钢铁、轨交、航空、船舶、集成电路、汽车、医药等重点行业,共建工业操作系统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共享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共铸安全可靠成熟可用行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