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安全的概念首先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航空领域和核技术领域。到了20世纪70~80年代时,由于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石油化工领域多次发生爆炸或污染泄露事情,例如1976年赛维索剧毒化学品污染事件和1984年博帕尔工业毒气事故等,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控制系统相关安全功能失效导致的,而造成功能失效的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电子/电气/可编程控制器产品自身安全功能的不完善。
故功能安全的定义为与受控设备和受控设备系统有关的整体安全的组成部分,它取决于电子/电气/可编程电子器件安全相关系统、其他技术的安全相关系统以及外部风险降低设备的功能正确执行来保证。
功能安全对象:电子/电气/可编程电子器件安全相关系统,例如传感器、PLC、驱动器、执行器等部分。
功能安全实现途径:要求产品设计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软硬件设计、测试等必须按照标准的要求执行。
为了提高电子电气控制器的安全性能,制定一套可行的安全技术标准迫在眉睫,经过业内专家的积极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在1998年颁布了IEC 61508功能安全标准,详见图1。

图1 工业机械领域功能安全标准的历史步伐
IEC 61508功能安全标准是很多行业通用的国际基础安全标准,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比如过程工业领域的IEC 61511标准、核电领域的IEC 61513标准、道路车辆领域的ISO 26262标准和轨道交通领域的EN 50128标准,对于机器人产品,对应的标准则为由IEC 61508标准衍生而来的IEC 62601/GB 28526《机械电气安全 安全相关电气、电子和可编程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和来源于机械产品最佳工程实践的ISO 13849-1/GB/T 16855.1《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第1部分:设计通则》和ISO 13849-2/GB/T 16855.2《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安全相关部件 第2部分:确认》标准,详见图2。

图2 功能安全标准
赛迪机器人检测认证中心作为中国机器人CR认证服务的权威机构,将持续推进工业机器人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关注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促进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为机器人产业的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