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9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聚焦“数据二十条”——数据基础制度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在京成功召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副主任吴志刚出席了该论坛,并围绕“如何构建数据可信服务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话题,分享了研究成果及相关思考,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席卷全球,数字技术日益微型化、移动化、普及化,给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带来深刻性的变革,人类悄然地迈入“数化万物、智化生存”的数字文明。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具有思维的机器正在崛起,存力和算力成为衡量数字经济的重要关键指标,如这段时间出圈的ChatGPT,将人类的集体智慧有效地凝结在一起,具有了人类心智的能力,代表了人工智能新的飞跃。将所有实体经济都进行数字化改造,我们将会拥有一双“天神之眼”,来观察世间万物及其演变过程。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运算、管控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及相关方式,特别是“云+网+边+端”等方式,让人类能够将现实社会(或现实世界)映射到全新的数字空间(即数字世界)。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显著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可归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规则逐步清晰
“数据二十条”的提出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勾画出科学合理、体系清晰的制度建设蓝图;《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落地执行,各地方也同步加快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

(二)能力快速提升
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已从跟跑进入到领跑阶段,有望在“十四五”末达到全球的规模第一。数据治理方面,各地政府以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内部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核心技术方面,在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我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三)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大数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由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以及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五大类构成的新兴业态将成为发展重点。

第二,信任危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一)主体能力信任危机。
“数据二十条”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即DCMM)的贯标。但通过贯标实践发现,目前我国各类数据主体的数据治理、数据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对于DCMM证书的采信方式少且分散,并且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二)权责分配信任危机。
“数据二十条”的发布为数据流通、治理和应用提供了制度基础和发展指引。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研究和探索数据流通交易细则、权益保障机制和安全保护手段。当前仍缺乏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和收益分配等制度,以及数据合规监管和价值评估等工作。

(三)行为合规信任危机。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打击数据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仍缺乏实施细则,数据合规存在模糊地带,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企业难以确定数据活动是否合规,客观影响了数据活动的开展。

第三,构建数据可信服务生态体系,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上述的信任危机,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数据可信服务体系,为政府监管提供支撑,为数字经济各方主体开展数据活动提供信任保障。数据可信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数据治理基础理论研究。
进一步推进“规则+技术+管理”三位一体的数据合规治理知识体系构建,将法律、技术及管理方面多学科专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数据可信标准体系建设。
基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团体标准,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编制数据合规实施配套指南,以加快推进数据合规治理标准体系的建设。

(三)推进数据可信基础能力建设。
目前,赛迪已建设的数据和数据系统测评实验室、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测评实验室等一批基础实验室,形成了一定的数据可信服务能力。基于此,进一步推进数据合规治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着力打造数据可信服务基础设施。

(四)构建数据可信服务生态体系。
赛迪搭建了一个数据可信服务体系框架,针对数据要素市场中数据主体、数据对象、数据活动和数据技术等内容,从数据治理与数据合规两个维度推出一系列咨询、测评、认证相关服务,为各相关方提供指导和权威背书,进而促进数据经济的顺畅运转。该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主管部门的支持,以及研究机构、测评认证机构、技术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

最后,吴志刚副主任强调,今后将继续积极推进“2049数据合规可信行动计划”,研贯一批数据合规标准、构建一套数据合规治理知识体系、共建一个数据合规治理开放实验室、聚合一个数据合规治理服务生态、培养一批数据合规治理人才、开展一系列数据合规治理活动,形成“聚人才、集产品、创内容”的新模式,共同携手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简介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的核心成员,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创立于1990年,是中国最早从事民口和军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方权威机构,承担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保障,软件与集成电路等领域技术研发,软硬件产品及系统评测等工作。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将本着“诚信、担当、唯实、创先”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思想型智库、国家级平台、全科型团队、创新型机制、国际化品牌”核心竞争力,整合自身咨询、认证、评估和测评等方面的丰富行业资源,一如既往地加强合作、构建生态、积极探索,提升软实力、构建硬平台,做好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数据管理能力提升中的各项服务和支撑工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数据治理与数据合规业务联系人
潘春燕
电话:010-88559365
手机:15001116997
邮箱:panchunyan@cstc.org.cn
高雪峰
电话:010-88559241
手机:18600269065
邮箱:gaoxuefeng@cst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