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制造强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制造业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工信部科〔2019〕188号,简称“188号文”),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于今年3月27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
为更好地落实《通知》要求,需要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简称“24号文”)精神相结合,特别是与其中提出加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工业质量品牌建设。
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是做好《通知》中六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2014年,我国在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提出了“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向“质量时代”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国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于2005年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出口战略创新》中首次提出,包括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五种要素。业界普遍认为,在科研和产业的交叉地带存在一个创新死亡谷,这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区。美国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这个关键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或助力作用。
我国要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高质量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需要在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可、认证方面做到一体化发展,其重要抓手就是加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具体举措是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
(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做好六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通知》要求重点做好引导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推广先进质量工具方法、稳步推动质量分级评价、深化开展工业品牌培育、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水平、加强质量品牌人才培养等六项工作。在推进这六项工作的过程中,测量体系、标准体系,以及国家合格评定体系是必不可或缺的。
在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五要素中,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这三个要素统称为合格评定。标准是体现计量价值的载体,也是合格评定的依据。计量是标准的基准,也是合格评定的基准。合格评定是推动标准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计量溯源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服务工业质量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
(一)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
《通知》指出,要推动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导入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制造等管理模式,探索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质量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一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之上的,企业要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自我声明。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总结国际上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构建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牵头和参与标准制订,通过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组织企业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从而辅助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提高质量效益。在引导大型企业建立完善第二方(使用方)质量审核制度方面,通过咨询、指导和培训,就实行第二方质量体系认证的作用意义、审核特征、基本方法、组织程序,以及贯彻执行中需要把握和解决的若干问题,辅助使用方建立审核制度。
(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分级评价
《通知》要求,以钢铁、有色、建材、石化、机械装备为重点,围绕产品性能、技术能力、用户需求等,研究制定分级标准,通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辅助开展质量分级示范应用。2019年10月,国家首个质量分级专项“钢铁产品质量分级评价与示范应用”在中国钢研启动,项目以“价值函数”、“工序评价”、“质量遗传”为基础模型,主要针对建筑钢筋、民用轴承钢、船舶海工钢等三个重点钢铁产品开展质量分级评价和应用示范工作。质量分级试点计划在电子产品、家电等消费品领域推动,围绕产品安全性能、节能环保、智能化水平、用户体验等关键特性等确定分级标准,通过国内外产品质量对比检验检测,促进优质产品消费。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重大装备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检测评定体系建设经验和数据,在工具、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基础类装备,以及重点通用类装备等领域,深入研究建立产品质量分级制度的理论体系。
(三)面向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水平
只有将质量提升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才能加大质量升级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水平,标准要助力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标准为依托的技术解决方案。地方、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市场需求的先进标准是急需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让中国在世界上享有话语权。我国标准体系可以分为参数标准、产品标准和规范标准。标准在应用上可以支撑产业政策,保障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合理实施,并且可以拉动计量数据的精准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集成电路、机器人等领域开展计量测试、可靠性验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分析平台、工业微服务与工业APP部署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及应用的检验检测基础服务平台、车联网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国家级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依据标准、依托平台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服务,提高工业基础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水平。
整合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走深化开展工业品牌培育的必经之路
(一)整合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取长补短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既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等“软件”,也包括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复杂性、技术性、服务性等多重属性的体系,只有有效整合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往往汇聚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资源。平台一般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这类平台以区域、行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开展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创意设计以及培训辅导等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类是质量和品牌信息共享平台,这类平台推动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和跨部门联合惩戒,以质量监督监管、认证认可、品牌管理、企业质量信用、质量安全风险等领域为重点;第三类是质量和品牌活动推进平台,这类平台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企业、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合力,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推进质量和品牌活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全科型团队”的支撑保障作用,积极与不同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协作,不断提高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的应用能力,为工业质量品牌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二)开展工业品牌培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代表着企业的生命力,饱含着企业的创意设计水平和文化附加值,品牌的褪色意味着企业在走下坡路。产品要随着技术进步而改进,要随着消费者的习惯爱好而变更,但品牌可以是长久性的,例如,虽然奔驰汽车是一个老品牌,但年年出厂的奔驰汽车却在不断更新。很多人认为“品牌来自企业历史悠久、规模巨大”,这是不正确的,掌握核心技术的小企业、新企业一样可以有品牌。
在开展企业品牌培育标准宣贯活动的基础上,要推动开展品牌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做实品牌培育相关的调查研究、国际交流、技术合作、信息管理、咨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展产品实物质量认定、用户满意产品评选等工作,以及借助于媒体优势,也在持续策划组织专题活动,提升工业品牌形象。
品牌不但要跟上时代,充实新内容,也要适应特定时期的市场偏好。推动我国品牌“走出去”,提高我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事情要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我们要力争通过不断提高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工业质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
陈渌萍,教授级高工,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总工。兼任TC260信息安全标准委员会、TC24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委员会、TC159/SC2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标准委员会、TC231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委员会的委员。199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1998年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陈渌萍立足于软件开发和机械设计工作基础。作为技术负责人实施国家核高基专项、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发改委“互联网+”重大工程项目、发改委安全专项、发改委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共8个课题。